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通知 >> 学院新闻 >> 正文

2022年湖南省“新时代的城乡转型与国土空间规划创新”研究生暑期学校第二阶段课程简报

发布人:地理科学学院日期:2022年07月27日 14:36浏览数:

2022年7月25日至26日,湖南省“新时代的城乡转型与国土空间规划创新”研究生暑期学校线上教学进入第二阶段。本阶段邀请了陈发虎院士、谢炳庚教授、蒋卫国教授、周国华教授、徐成东副研究员5位知名专家授课,由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饶志国教授、马恩朴老师具体组织并参与讨论。各位专家的授课纵贯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异与时间演变,串联景观生态学与地理学的经典理论、先进方法、前沿技术和实践案例,十分精彩,学员们认真听讲、积极讨论,收获颇丰。

课程九:我国北方史前粟作农业可持续与中华文明发展

授课老师:陈发虎院士

课程组织:饶志国教授

2022年7月26日上午,暑期班迎来重磅报告——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所作“我国北方史前粟作农业可持续与中华文明发展”。

陈发虎院士首先梳理了我国地理学的百年发展史和地理学学科体系;继而从人类起源演化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解读了文化生态位构建理论,分析了史前及历史时期的农业演变,阐述了史前及历史时期人类如何通过改造环境条件来构建“生态位”,以提高生存和繁衍机会的文明策略。在此基础上,从“吃什么、用什么、穿什么、住什么”四个方面解析了旧石器时代狩猎采集人群对资源的高效利用模式,以及新石器时代人类驯化动植物并开始定居的过程;并结合具体案例展示了距今10000年前后世界各大洲农业的起源以及游牧民族迁移对前丝绸之路网络的塑造作用,归纳出史前食品全球化的总体图景。此外,陈发虎院士总结了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可持续集约化粟作农业系统的核心特点,即具备农业生产要素的正反馈循环,并认为这种循环利用思想可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集约化提供借鉴。

陈发虎院士基于宏大时空视角、完备理论体系和具体详实案例启发学生的同时,通过中国地理学百年发展史上的人物事迹融合思政教育,令学员们耳目一新,受益匪浅。互动环节,他还就南方稻作区如何开展相关研究提出了宝贵建议。

专家简介

陈发虎,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等,负责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任中科院人才计划研究员。任多家国内外刊物主编、执行主编、副主编或编委。长期从事气候变化、环境变化与环境考古研究,目前聚焦气候环境变化及其与丝路文明兴衰、史前人类定居青藏高原的相互作用研究。在NatureScienceNCCNCNSPNASSB和《中国科学》等发表SCI论文390多篇,SCI引用1.7万次,H指数67,是国际高被引科学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7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第一完成人)。


课程十:景观生态学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授课老师:谢炳庚教授

课程组织:马恩朴讲师

2022年7月25日上午,谢炳庚教授以“景观生态学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为题,从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景观生态学以及景观生态学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方向和趋势等方面进行讲解。

谢炳庚教授阐述了全球生态环境变化趋势,解读了国家政策文件有关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要求,系统、讲解了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接着,基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基本概念与内涵,明确了国土空间的修复目标、修复内容以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的内容体系与技术标准。随后,他阐述了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并就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进行了分析。互动环节,谢炳庚教授围绕“如何在更大空间尺度的多类型系统中把握生态修复的内在机理和规律”“生态修复如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移民与生态补偿、脱贫攻坚等社会经济议题有机结合”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专家简介

谢炳庚,湖南师范大学大学二级教授,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政协湖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生态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担任《经济地理》《热带地理》《农业现代化研究》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副主编或编委,为中国地理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国土地学会、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等国家级学术团体理事。长期从事景观生态与土地利用领域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开设过综合自然地理学、土地估价、土地科学研究进展、景观生态过程与景观格局等10余门课程;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20余部,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奖、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国土资源部优秀成果奖、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优秀科技奖等重要学术奖项。


课程十一:基于DIKW模式和SDG目标的城市生态空间模拟应用探索

授课老师:蒋卫国教授

课程组织:马恩朴讲师

2022年7月25日下午,蒋卫国教授以“基于DIKW模式和SDG目标的城市生态空间模拟应用探索”为题,从研究生在科学问题、数据问题、技术问题和成果应用方面的困惑入手,围绕城市生态空间模拟这个主题,基于DIKW模式和SDG目标两个理念,分享了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雄安新区三个案例研究经验,提出了“人文+自然、遥感+GIS、过去+未来、评估+决策”四个结合的研究范式建议。

蒋卫国教授首先介绍了“数据-信息-知识-智慧(DIKW)模式”的含义,将其与新技术、新方法、遥感大数据、信息提取与知识挖掘、智慧服务相联系进行综合分析,特别强调了DIKW模式与地理学、高质量发展建设的关系。随后讲述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的指标维度,以及与城市生态相关的指标,并分析了DIKW模式与SDG目标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以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雄安新区为案例详细解析了DIKW模式和SDG目标在城市生态空间研究中的应用和探索。最后,蒋卫国教授提出了城市生态研究与城市规划建设相结合、城市生态环境空天地一体化监管等系列研究展望。互动环节,他围绕“如何基于DIKW模式研究区域多要素的优化调控”“如何验证社会经济数据空间化的结果”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专家简介

蒋卫国,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湿地遥感与湿地城市评估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科研项目20余项,主编或参编《遥感卫星导论》《环境遥感监测与应用》等教材专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10余项,提交省部级咨询报告10余项,获得省部级奖励8项。兼任北京地理学会理事与秘书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遥感监测与评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学术组织,《遥感学报》《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自然保护地》等期刊编委。


课程十二:城乡融合发展与村庄规划创新

授课老师:周国华教授

课程组织:马恩朴讲师

2022年7月26日上午,周国华教授以”城乡融合发展与村庄规划创新“为题,从”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该如何创新““乡村发展的未来趋势是什么”“地理学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三个问题入手,从相关研究文献回顾、城乡融合发展的概念及动力机制、城乡融合对乡村发展的影响分析以及村庄规划创新思路与策略等方面进行讲解。

周国华教授在梳理城乡融合、村庄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阐述了城乡系统的划分,并系统解释了城乡关系从乡村孕育城市、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城市辐射农村、城市反哺农村、乡村逆向辐射进而实现城乡融合的演变历程。并且,进一步界定了城乡融合的概念及内涵,基于城乡融合力模型解析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从加快城乡要素流动与重组、推动乡村结构调整、促进乡村空间格局变化、加速乡村功能转型等方面分析了城乡融合对乡村发展的影响。此外,从底线管控、完善设施体系、优化乡村空间格局、强化多元参与等方面解析了规划体系重构背景下的村庄规划,探讨了顺应城乡融合发展的若干村庄规划创新思路和策略。课后,周国华教授就学员们暑期学校后阶段的学习提了相关建议和期望。

专家简介

周国华,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城市与区域管理专业委员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城乡发展与国土空间规划、乡村地理与城乡转型、新型城镇化与城市更新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国家基金项目4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主持完成的“国土空间评价与规划技术研究及其应用”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耦合’‘三协同’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获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课程十三:地理探测器的原理及应用

授课老师:徐成东副研究员

课程组织:马恩朴讲师

2022年7月26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徐成东副研究员以“地理探测器的原理及应用”为题,从背景、空间分层异质性、地理探测器中空间分层异质性的测度、理解地理探测器中空间分层异质性的本质等几个方面展开。

徐成东副研究员首先阐述了经典统计学方法在应用于空间数据时效果不佳的原因,指出基于空间数据的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两大特性需要采取相应的空间统计方法。他在总体介绍空间统计方法的基础上,详细解析了空间异质性的成因及类型,重点讲解了空间分层异质性的内涵及其测度方法,指出空间分层异质性直观上理解就是层内相似、层间相异,数学上则表现为层内方差小于层间方差。随后,他还通过系列研究案例展示了地理探测器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环境与健康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分别在Excel和R包中详细演示了数据分析的过程。在互动环节,徐成东副研究员围绕学员使用地理探测器的系列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专家简介

徐成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长期从事时空分析研究,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70余篇。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Climate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Lancet系列等领域前沿期刊。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及面上基金、重点基金课题、中科院先导项目专题、“973”专题、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气象局公益性项目等。担任BMC Public Health期刊副主编。

上一条:2022年湖南省衡东县研训师培训班在我院举行开班典礼

下一条:2022年湖南省“新时代的城乡转型与国土空间规划创新”研究生暑期学校第一阶段课程顺利推进


【关闭】 打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