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 聂小东)11月16日,2025地理学创新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主题论坛一“自然地理学创新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在我院经纬楼301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湖南省教育厅主办、我校承办,我院、我校国际交流合作处、洞庭湖流域生态环境变化与固碳增汇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地理空间大数据挖掘与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洞庭湖流域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我校城乡转型过程与效应重点实验室、生态预测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环境重金属污染机理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地理学会协办。来自澳大利亚、新加坡、加拿大、美国、瑞典以及北京林业大学、我校等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作特邀主题报告。
主题论坛上半场由周晓路教授主持。北京林业大学余新晓教授作题为“水土保持碳汇过程与效应”的报告,系统阐述水土保持碳汇在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中的作用、机制与生态及经济效应。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Feike A. Dijkstra 教授围绕“Carbon and nutrient dynamics in plant-soil systems affected by climate change and land use”展开论述,从植物—土壤系统的角度探讨了气候变化与土地利用方式变迁对碳与养分循环的机理及深刻影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王先锋教授以“China's Lead Pollution History: Insights from a 60-Year Modern Coral Record”为题,揭示了珊瑚记录铅污染的机理及中国铅污染历史变化规律。
论坛下半场由张勇教授主持。美国佐治亚南方大学吴铁航教授就“Microbial Regulation of the Nitrogen Cycle and Its Impact o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主题深入解析了微生物调控氮循环的作用机理及其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瑞典林奈大学余昌训副教授围绕“The ‘Cryptic’ Role of Manganese Oxides in the Biogeochemical Cycle and the Mineral Carbon Pump of the Arctic Ocean”探讨了锰氧化物在海洋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矿物碳泵”对海洋碳储量的影响。我院刘窑军副教授以“水文连通性与流域侵蚀治理”为题,揭示了水文连通性对流域侵蚀动力过程、治理策略选择及生态恢复成效的影响,为区域生态治理提供了新视角。
在论坛总结研讨环节,我院李忠武教授主持“地理学产学研用国际合作研究与人才培养”专题讨论。与会专家结合自身科研实践与合作经验,就跨学科协同、国际交流合作机制、青年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思想碰撞。研讨环节观点密集、视野开阔,进一步凸显自然地理学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战略性意义与其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推动了自然地理学的学术创新,也为相关领域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









初 审:陈胜冲
复 审:饶志国
编 辑:周 亮
终 审:周国华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