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通知 >> 学院新闻 >> 正文

会议报道 | “城乡转型与区域发展”主题论坛在我院举办

发布人:周亮日期:2025年11月19日 15:43浏览数:

(供稿 刘春腊)11月16日,2025地理学创新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主题论坛二“城乡转型与区域发展”在我院经纬楼226智慧教室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湖南省教育厅主办、我校承办,我院、我校国际交流合作处、洞庭湖流域生态环境变化与固碳增汇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地理空间大数据挖掘与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洞庭湖流域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我校城乡转型过程与效应重点实验室、生态预测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环境重金属污染机理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地理学会协办。来自德国、英国以及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以及我校等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代表作特邀主题报告。

本主题论坛聚焦技术变革、全球空间重构背景下的城乡转型与区域发展等主题,深入探讨可持续性与城市韧性、AI与地方发展、超越全球化下的区域不均衡、乡村绅士化与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等核心议题。主题论坛的报告环节由朱佩娟教授和贺艳华教授主持。

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研究员Paulina Schiappacasse带来题为“可持续性与城市韧性”的报告。报告以世界人口数量与洪水危机作为关键要素分别阐释全球城市化与脆弱性的概念与现状,重点讲解韧性的概念、研究历程与意义,并以德国Dresden地区洪水灾害及智利山火、地震为例,展示全球恢复力研究的成效,最后从工具多样化、建立预警机制、政企合作、技术普及、法律政策改革以及地方参与层面提出提高城市韧性的建议。

复旦大学教授叶超带来题为“AI、流量与地方发展的前景”的报告。以三个判断与三个问题作为导入,指出未来将是AI与流量主宰的时代。探讨了AI与人类的关系,具体剖析了流量对地方(包含空间、社会、经济等方面)的重构作用,展望了治理科学的前景及面临的挑战。

中山大学教授周素红分享主题为“可持续的流动和运输——通过改善环境暴露促进福祉的指导方针”的报告,重点探讨了不同维度如何影响人类福祉、空间异质性等。

北京大学教授朱晟君聚焦产业发展路径依赖与全球产业共建重构,探讨“超越全球化下的区域不均衡”。以生物学的“性状推测基因”为例,解释“从城市产业特征推测城市能力”,引出“高复杂度产业高地理黏性特征”假设,通过空间格局相关系数进行地理黏性测试得出产品复杂度与出口份额变化、与相连产品复杂程度等研究结论,并对未来新兴国家的“高低端皆难发展”的困境展开讨论。

湖南大学副教授谷浩分享了“乡村绅士化与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主题报告。从生产、消费两个视角出发,分别阐释了城市与乡村绅士化的理论内涵,描述了绅士化从“绅士化群体主动”到“乡政府主动协同”的发展过程,提出了由绅士化群体为主导、乡政府主导协同的治理理论。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英国拉夫堡大学教授Darren Smith分享了“全球城市背景下的城乡高质量发展”主题报告,从社会、文化、物理、经济等方面界定中产阶级化,围绕市域中产阶级化、逆城市化与中产阶级化等主题进行剖析。

英国拉夫堡大学教授Louise Holt带来“儿童、家庭和新分裂的农村地区”的主题分享,立足英国情况,剖析了儿童、家庭和新分裂的农村地区现状以及教育的重要性。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于雪霞分享了“论乡村功能转型与乡村价值认知”的主题报告,主要围绕乡村转型动力、功能转型趋势、乡村价值等方面展开讨论。

在论坛最后环节,开展了“地理学产学研用国际合作研究与人才培养”主题研讨。主题研讨由谭雪兰教授主持。湖南大学副教授谷浩分享了自身国际交流经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蔡建明指出本次论坛为国际城乡转型与区域发展领域学者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主题论坛充分展现了地理学在回应城乡转型与区域发展重大现实问题中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与会专家带来的前沿理论与方法,为破解我国城乡转型与区域发展中的难题提供了新视角。同时,也为青年学者与国际同行搭建了高水平、国际化的交流平台,促进了该领域学术交流与实践经验互鉴。


初 审:陈胜冲

复 审:饶志国

编 辑:周   亮

终 审:周国华

上一条:会议报道 | “时空信息理论、方法与应用”主题论坛在我院举办

下一条:会议报道 | “自然地理学创新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主题论坛在我院举办


【关闭】 打印    收藏